查看原文
其他

刘震云:从虞姬到潘金莲,中国女性故事为什么总是反常识?

刘震云 槛外记 2023-11-30
跟大家说一说故事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故事和现实的关系对每一个民族都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这个民族会产生这样的故事而不是那样的故事,一定是现实告诉故事要产生这样的故事。为什么一个民族会产生这样的现实,一定是这个民族的故事告诉这个社会的现实应该产生这样的现实。
这就是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关系,就是现实跟“达不到的现实”之间的关系,故事跟现实的辩证的推动、滚动,揭示着这个民族的秘事。
虞姬,杨玉环,潘金莲大家熟悉吧?今天我们主要谈这几位对中国历史的重要作用。她们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拨动过我们这个民族时间和空间的指针。


-1-

虞姬


我们说一下虞姬。
虞姬找了一个什么人,就是项羽。项羽是个什么人,项羽是一个杀人手艺非常好,骗人手艺非常差的一个人。
鸿门宴是项羽跟刘邦重大转折的环节。如果霸王在鸿门宴把刘邦杀了,那么中国的历史不是现在的历史,为什么呢?
项羽纵有千般错误,他有一个品质还是存在的,诚实、忠厚,对朋友讲信义。但刘邦是一个什么人?是一个流氓,毫无信义,说话从来不算数,但他最后成了汉高祖,这样的历史对人的教育是什么呢?

接着又到了曹丞相,曹丞相有一句著名的话是什么——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中国人自从有了曹丞相这句话,眼睛里再没有了诚实和清澈。出现的全是狡黠的目光。


办奥运会,礼宾的女孩子练一个笑容要用筷子插好多天,笑出来就更假了。到底是什么样的信用来统斥这个民族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


这就证明虞姬找的是一个诚实而无能的人,是一个目光特别短浅的人。短浅在什么地方呢?不会玩阴谋诡计。
就是这么一个女的,跟一个这样目光短浅的男的演绎了我们中国最悲凉的爱情故事,叫“霸王别姬”。这样的故事告诉我们的现实,就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
这样好吗?为什么目前的今天是这样的今天,我们从虞姬身上能够看到。
这样并无社会和政治价值,只有艺术价值的伟大的爱情故事,只会演绎,不会对现实有任何作用。为什么霸王别姬很感人?老实人最后倒霉,所有看剧的人都会特别同情,但这个同情是非常廉价的。


-2-

杨玉环


我再说一说杨玉环。
杨玉环是什么人?我们民族凡是感人的故事都是反贞洁的,反纲常的,反道德的,反人类的。
杨玉环原来是寿王的妃子,最后成了玄宗的老婆。现实中哪一个能把他的儿媳妇娶到家,我估计在座的人做不到,但是他做到了。唐朝白居易写了一首《长恨歌》,白先生糊涂,没有抓到这个事物的实质。
还有就是武则天。武则天是什么人?她跟杨玉环正好是反着的。反扒灰。扒灰和反扒灰的历史形成了这样的感人的故事。
我们遵循常识的时候忽略了另外的常识。“你不是人生的,是畜生生的”,这是骂人的话。但是我家祖上刘邦四处跟人说我不是人生的,是我妈上山割草的时候,碰到蛇生的。北京有句骂人的话“姑娘生的”,如果大家熟读圣经的话,我们的主是从哪来的?如果大家研究过佛经的话,释迦牟尼是哪来的?
制定这些规则的人是永远不遵循这些规则的。制定这些道德的人是永远不遵守这个道德的。日常人的常识是非常识的人规定的,我们是按照常识在生活,但我们是不是应该想一想这个常识是从哪来的?是从非常识来的。


-3-

潘金莲


下面我再说说潘金莲。
刚才我说的几个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女性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游走于两个男人之间。貂蝉是游走于父子之间,杨玉环也是游走于父子之间,武则天也是。游走于违反人类底线的两个男人之间。
潘金莲跟她们一样,也是游走于两个男人之间,但是求而不得。据说她这个人长得很漂亮。但是从小苦出身,从小在一个千户家里。大户人家想让她游走于两人之间,这个时候潘金莲是不同意的。这证明一开始她是遵守贞洁的,本质是好的,但是一个人向好而不得。
接着大户人家就让他嫁给一个残疾人,这个深刻的教训让潘金莲知道,我遵守这个规则是没用的,我要向貂蝉、杨玉环和武则天学习。这是她嫁给武大的第二天早上立下的一个志向。
所以她寻找的是英雄。英雄来了,是打死过一只老虎的武松。
下雪了,武松从衙门回来,他哥出外卖了。她就跟武松说叔叔咱们一块喝杯,她喝多了,武松也喝多了。喝多以后,她就细细思量别的女英雄可以游走于父子之间,我为什么不可以游走于兄弟之间?是游走于父子之间更违反三纲五常呢,还是游走于兄弟之间更遵守三纲五常呢?
没成功,没成功怪谁呢,怪武松。可见他不是英雄。如果他有王允、太宗、高宗和玄宗的胸怀,不会产生这样的悲剧。他是一个常人。
事情失败之后,潘金莲觉得她确实生活在一个毫无见识和平庸的社会里。如果游走于兄弟之间不行,我游走于非兄弟之间行不行?于是开始她下一步的实验,跟西门庆,但是也不行。
为什么前面几个女性,貂蝉也好,虞姬也好,武则天和杨玉环也好,都成了民族英雄,我们在诗歌里,在文学小说里,在戏剧里都当成正面人物歌颂,而潘金莲老是被人骂呢?
她做的事情和那些人相比,毫不过分——她只毒死了一个人。貂蝉、杨玉环、武则天害死了多少人?武则天连自己的亲女儿都敢掐死。

前几个民族英雄附加了一个条件,政治。潘金莲就是爱情。爱情附上政治之后可以毫无廉耻,而升腾为高尚。爱情只是爱情,这就是潘金莲失败的原因。如果潘金莲搭上的是玄宗或者是太宗,还会有这个问题吗?这是中国历史特别值得思考的地方。

在什么时候人性体现的最彻底最深入呢?爱情。但中国的人性跟爱情、社会元素结合起来的话,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我们把什么作为一个高尚的故事来看待,把什么作为一个千夫所指的故事来看待。这就是现实跟故事之间的关系。



-4-

孙二娘


《水浒传》里还写到一个女性,是一个杀人的女性,孙二娘,这个女性跟前面几个女性最大的不同是她没规则。她跟武大是一个职业,都是卖包子的,武大包子里是猪肉,孙二娘包子里是人肉。看《水浒传》的时候,看到孙二娘杀人的操作间里充满了阳光。一个社会黑暗到什么程度,阳光才会从杀人间里出来?
回顾一下这几个女性的下场。貂蝉是不知去向,虞姬自杀了,杨玉环被杀了,潘金莲被杀了,孙二娘杀人。
这是这几个女性给我们的启示,说明了两个字——见识。我们中国人的见识是什么见识?从秦一直到这些时代,产生的经济的架构、社会的架构,包括对社会秩序的建立有没有区别。如果一个民族几千年都没有转折的话,就麻烦了。
梁山泊最有见识的是谁呢?宋江。这些人就是杀人放火,宋江还要替大家考虑一下前程。但考虑前程就叫见识吗?弟兄们选择的道路,思考了这么长的时间,跟另外一个社会的道路没有任何区别,还是招安。
从根本上说,民族制度的形成是有一个性格的,性格的形成是环境锻造出来的。中国虽然沿海,但一直往西,西南,西北延伸,都是内陆,是一个内陆国家。内陆国家最大的特点是以种地为生。三纲五常是从哪来的呢?是从庄稼地里产生的。父母在,不远游。中国历史上最爱跑动的人说是二溜子,种地的人本分。我小时候在我们村,一辈子不出周围三十里的人占百分之九十五。
由此产生的秩序和道德是什么?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你们家的地是你们家的地,我们家的地是我们家的地。如果你到别人地里拿庄稼就叫偷。这就是井田制。
但海洋性民族不这样,海洋性的民族清早起来就是下海打鱼,鱼谁打着算谁的,这是陆地民族跟海洋民族最大的区别。
中国不产生瓦特,但是是瓦特最大的受害者。原来在家门口打鱼,瓦特产生了蒸汽机,这些人就发动了鸦片战争,甲午海战。这个时候中国羸弱到什么样的程度呢?一头狼跑过来咬了我们母亲一口,另一头狼也要跑过来,我们母亲自己割一块肉扔到地上让狼抢。
因此,我建议大家能不能把自己的目光放的更长一些,我们能够出现更好的,不一样的女性的形象和男性的形象。我也在努力做这些事。
上文选编自刘震云的演讲。刘震云的作品早已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他的小说被改编为耳熟能详的热门影视,他的作品把“一地鸡毛”变成高频成语;他的幽默和哲思使作品的语言“一句顶一万句”。
很多人喜欢刘震云的幽默,句句都是笑梗。但他却笑着回应幽默不是一种语言,而是一种智慧。而这种智慧与幽默,更多的是被他扎根到故乡的黄土地里,融进每一本小说中。
刘震云创作的一大批作品,都在文学史上具有坐标意义。他用最朴实的文笔,勾勒老家近百年来的改革变迁,以及小人物的生活常态。用一个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讲述的是真切的生活常理。
其中更涉及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表达、文化传承、文明重建等关键问题,如:中国人生活的意义到底何在?中国人到底以什么样的信念存在于世并生生不息?
◎读刘震云的作品,可以读懂中国人的心事:
读过刘震云的作品,对中国人的人情世故、情绪的本质会多一重理解与感悟,人生会变得更开阔。
刘震云笔下的小人物如你我一样,每天都为房子、孩子、票子奔波操劳,为结婚离婚、朋友失和、职场进退耗上半生心力,就好像是平行世界中的我们——

读《一地鸡毛》,懂得心机背后的酸楚;读《温故一九四二》,懂得苦难背后的幽默;读《我叫刘跃进》,懂得利益背后的危机;读《一句顶一万句》,懂得热闹背后的孤独;读《我不是潘金莲》,懂得容易背后的艰难;读《一日三秋》,懂得笑话背后的悲凉。

◎获得国内外文学大奖,被译为20多个语种:

刘震云的作品无不精彩,在世界上也拥有深远的国际影响。被译为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等20多个语种,获得一致好评。2011年,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获得“茅盾文学奖”;2018年,刘震云获得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法国《解放报》:“刘震云是结构主义大师”;意大利《晚邮报》:“刘震云是北京的卡夫卡”;美国《纽约时报》:“刘震云的作品复杂繁绕,但每一笔都有寓意,于荒诞幽默的情节中,精准地描绘出各类人物的精神肖像。”
刘震云的小说智慧而幽默,一扫世界对中国当代文学“阴暗、沉闷”的固有印象。美国《柯克斯评论》:“读刘震云的作品,即使在你绝望的时候,也会笑出声来。”

先知书店深知刘震云老师作品价值,特别推荐《刘震云作品选》。我们有幸获得刘震云老师亲笔签名,签名版数量极其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易中天:谁是中国改朝换代史的主演?
徐庆全:研究党史的人,为什么都会怕他
纪念王小波 | 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不要害怕读书的苦,那是去看世界的路
张宏杰:“利出一孔”,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万能”
身体的媚术:在枉死与苟活之间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撒切尔夫人逝世10周年:她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
与屠刀为邻:现代世界最惨烈的大屠杀
熊培云| 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九位先哲的死亡观
雷颐:晚清转型失败的三大困局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我们亟需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敦煌与故宫:中国文明的两大殿堂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战争不是让你捐三个月工资,而是把你洗劫一空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活在“洪武时代”,为什么那么难
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是什么?
张国荣:离世20载,风继续吹
最后稀品 |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
人无疵不可与交:别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人设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穿越历史的三峡:改变中国现代进程的五个人
安·兰德:人类史上最荒谬的一句口号
唐世平:沉迷于《甄嬛传》和《武媚娘》,是无法与现代世界相处的
朱学勤:1920,罗素在中国的失败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高阳:王朝兴衰的三条法则
大萧条的11个特点,细思极恐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海子逝世34周年纪念 | 在海子的诗歌里,遇见一个春天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道德失范: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坏人总是得利?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墓碑与文明:比人类尸骨更为坚硬的,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
哈耶克去世31年,世界却更需要他
无籍之徒——一部流氓导演并主演的中国史
孔乙己的“魔咒”:为什么社会总是不尊重知识分子?
历史与现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什么?
谬误不死,危机不止——大萧条的教训
巴赫诞辰338周年:为什么人人都爱巴赫?
彭华:陈寅恪的文化史观
推动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沙特伊朗千年仇恨一朝调和?中东-西亚动荡的三大根源
当善良失去原则的时候,可能比恶还恶
加缪:习惯于绝望,比绝望本身还要糟糕
信息时代,如何抵御无价值的阅读?
他触动3亿人,写尽50年中国底层的命运
《西线无战事》再获奥斯卡:战争的荒谬释放出人性的荒谬
大江健三郎:我一生的写作就是为了向鲁迅致敬,为了靠近他
他们无一例外,在“流亡”中见证了那个时代
秦晖:我们与世界接轨,应该是底线的接轨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人类缺少雷蒙·阿隆这样的知识分子
超越“本分”:美国强大背后的女性密码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文明的六个特征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中国流氓的变迁:一部“不正经”的偏门史
早熟落下的顽疾:2000年中国社会史的12个洞察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钱满素:为什么亟需从“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美国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一见敦煌“误”终生:敦煌不止是地名,更是文明的象征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重读莱维:“奥斯维辛”从未走远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木心:人生不如梦——鲁迅之后,张爱玲的敏锐
张宏杰:中国人的性格史,真的不忍去回顾
罗新:抗辩和异议,是历史提供的一种工具
别不了的司徒雷登:那个假装用一生爱中国的人
一个自由灵魂的养成:以赛亚·伯林的五大贡献
今天的大学校园,还会不会诞生《蒋公的面子》?
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
售罄即绝版:五套“入手须及时”的好书
北岛: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希特勒死了,“帝国梦”却仍在传承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罗新:“有所不为”——不做宏大叙事的囚徒
王小波:有些痛苦不必承受,有些苦难不必体验
阅读的五个层次
俄乌战争一周年:俄罗斯争霸世界,最终究竟得到了什么?
宣传画:消失于历史天空,却淡不出精神底层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表演
《希特勒的末日》: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胡适逝世61周年 | 自由而悲悯:当下我们最缺乏的力量
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现代性价值,是他心底的“压舱石”
马国川:日本没有“奇迹”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近代史最容易忽视的四个视角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叔本华诞辰235周年:如果生命注定是一场悲剧,如何超越它?
哈耶克最后的预言正在实现:狂妄而短视的人类始终面临一个抉择
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沈志华“趁乱”拷贝的俄罗斯解密档案,解开了多少中苏之谜?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汉语中的陌生人:他的每个句子都是发明,每个句子都独一无二
历史的教训:越“进步”,越要警惕灾难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中伊签署联合声明,是美国霸权的终结,还是新冷战的开始?
傅国涌︱存其文而原其人:不能力挽狂澜,但从未随波逐流
人其实很矮小,都是被书垫高的
秦晖、金雁——50后的爱情,当下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学术伉俪
ChatGPT的启示:中国未来最大的挑战,就是对待真理和自然的态度
读木心,是一种浪漫的体验:最值得收藏的25句经典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陈丹青、阿城等一代人的摄影老师——阮义忠:在一切商业化的今天,他努力寻找不变的价值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读史就读人”:那些隐没在史料深处的人物秘闻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读懂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最值得收藏的40个经典名句
为什么许多人勤劳却不富有?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狂飙》:无论失败几次,由命运创作的史诗终将永存
宋朝之后,再无宋朝
他短暂的一生只干了两件事:一为爱情,一为莎翁
特殊利益集团与国家的兴衰有什么关系?
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满江红》中陈旧的国际政治价值观:“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很难接轨现代文明
王五四:不出一声的野夫
杨本芬:读罢野夫《江上的母亲》,我再也不能等待……
岳飞死后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揭秘《满江红》背后的历史真相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五部有口皆碑的好书 | 总有一本,能治愈你的“精神内耗”
新的一年,在极寒之地,幻想春天
比权力更重要的,是对规则的尊重
刀尔登:“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动听,可惜是句谎言
巴黎和会:影响中国百年格局的历史拐点
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
“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为什么依然“屹立不倒”
八十年代的中国是怎样引进的《一九八四》?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愚蠢又自负:三种最值得警惕的权威
纪念保罗·约翰逊:一剂注入知识分子群体的“清醒药”
无用之用,实为大用: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逃不脱的“柏克定律”
中国一百年以来的新年贺词(1909-1999)
阿克顿勋爵诞辰189周年 | 历史是个邪恶的老师,只对自由人诉说真相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严复诞辰169周年 | 被遗忘的中国近代西学第一人
宋教仁之死:近代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政治实验的终结
世界名著四书:译文珍藏本,一套“重新认识纸书”的藏品级经典
永远的布列松:用审美赋予世界意义
2023先知精选新年礼:五套为“价值”而生的典藏好书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先知书店 | 2022年度精选书单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最后库存 | 《中国救荒史》:一部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灾荒史
莫言:历史这个壮观的剧场,给了人性以无穷的展示机会
王小波:但愿新的一年里,我们能远离一切古怪的事
张鸣:冯玉祥的真与伪
索尔仁尼琴104周年诞辰:不撒谎,不原谅,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失落的一代》:“中国知青史”——反思,就从读这本书开始
一个时代大潮裹挟下的女人,以“人的尺度”重新丈量中国近代史
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政治的时代”,知识分子为什么容易成为“背叛者?”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个人即政治: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生活的奥秘存在于艺术之中:审美是最奢侈的稀缺品
唯有去看,去感受:总有一幅好画,能治愈生命中独处的不安
木心逝世十一周年纪念 | 守护与送别:木心先生的最后时光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在这个时代,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
大棋局:关于1944-1950年历史最深的五大误解
胡适诞辰131周年:那些曾抛弃胡适的年轻人,晚年又重新选择了他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上海三部曲”:被遗忘的另一种上海
用生命书写的人道之书:亲历者的角度揭开“恐怖历史”的真相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
名家签名精选合辑:最理想的藏书,也是年尾最好的礼物
张学良的“双十二”:不但改变了中国,世界都改变了
蒙克:痛苦常有,而表达不常有
八十年代的回望与反思:五四精神悲壮的落幕
20世纪中国人的生死流转:历史的细节,让人恐惧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渡不过的巨流河: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永别
读黄仁宇就该从这本书开始:一部“失败者”的自传回忆录——《黄河青山》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活的百科全书:人类文明的五个殿堂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所有的战争宣传,都来自那些不上战场的人
茨威格:那个崩塌了的昨日世界……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此间风雅:中国文化的精华在文学,文学的精华在这里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恭贺刘道玉先生九十寿辰——四十年来最好的大学校长
不宜泄露书名的乱世奇书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